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九龙湖初中

【行者学院】我的成长——九龙湖校区初二年级行走式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感想(一)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25-04-15    作者: 初二各班

2025年4月9日-10日,我校九龙湖校区初二年级学生赴苏州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苏州有轨电车基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在科技与文化的交织中收获成长。


初二(1)班 樊梓妍

640.jpg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在我心中埋下了对苏州的无限向往。当得知学校将组织苏州研学活动时,我激动得几乎彻夜难眠。终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我们踏上了前往这座千年古城的列车,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走进苏州戏曲博物馆的瞬间,我被一面巨大的墙震撼得说不出话来,满墙的非遗技艺,不经意间,我们就跌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奇幻世界。我们听了有关昆曲的介绍,评弹,还亲手制作了手绘脸谱。

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就像昆曲《牡丹亭》里唱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只有真正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才能理解它如何滋养当代艺术的生长。脸谱艺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让古老的符号在现代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生在参观苏州高新有轨电车基地的那一刻。整洁明亮的车间里,一列列现代化的有轨电车如同银色的巨龙静卧轨道。在这里,我看到了苏州的另一面,它不仅是婉约的江南水乡,更是拥抱未来的创新之城,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完美融合。

回程大巴上,同学们都安静得出奇。每个人都在消化这场文化飨宴带来的思想震颤。研学旅行最珍贵的收获,是在具体情境中生长出的思考维度。当教育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今天,苏州用它绣花般的耐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在时空经纬中寻找自我定位的艺术。

初二(2)班 王星成


640 (1).jpg


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然结束,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苏州古老与现代的结合。

第一天我们乘坐大巴车去的苏州,苏州真不愧是江南美乡,路途中风景挺不错的,有山有水,到处盎然生机的样子。

第一站,我们走进了非遗馆,先是参观了苏州非遗的项目十分壮观,数量庞多。然后我们走进了戏堂。第一场是苏州特有的昆曲,唱的是《牡丹亭》,念昆曲的是一位旦角,声音绵而柔软,吴侬软语地念着戏曲,令人着迷。演员的手如翩跹的蝴蝶,兰花指打着圈,转身、侧畔,单看影子都无不令人叫好。美,是真美,没有体验过的美。伴随着旦角鞠身,戏曲落幕。大家掌声热烈,赞声连连。

第二场是评弹,是一位男老师和一位女老师共同演出。男子拿三弦女子拿琵琶,唱了关于姑苏城的诗句和《金陵十二钗》的片段,苏州话讲得十分地道,有韵味,听得我意犹未尽。

然后,我们去了苏州有轨电车基地,了解并体验了有轨电车,这也足以见得苏州电车发展史十分之悠久。

第二天我们去了华谊兄弟游乐场,我们大家一起玩了许多项目,一天下来十分有趣,大家都十分开心愉快。

苏州——真不愧是柔情雅致中的江南的经济符号。

初二(3)班 陆加禾


640 (2).jpg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当昆曲老师演绎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的片段之时,真真让我体会到了无限的感伤,不禁想起那句"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在老师的演绎之下,我感受到了古代戏曲也很幽默风趣。片段中的杜丽娘充满了被礼教囚禁十几年第一次呼吸自由空气的感怀与出游花园的兴奋。昆曲,让400年前的艺术超越了时空,品鉴昆曲的观众,也与汤显祖先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昆曲之美,不仅在于其音乐与表演的完美融合,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苏州,昆曲不仅是戏曲的代名词,更是这座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体现。它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苏州人的心灵,让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那份独有的韵味与风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让我们在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一同感受昆曲的韵味与魅力,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也便是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昆曲承载着苏州的历史文脉,那么有轨电车则象征着这座古城的现代脉搏。

在电车展厅里,电车的每一代的变迁都凝结了无数个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馆内电车的模型和历史资料也让我们对苏州制作城市交通方式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论是昆曲的婉转唱腔还是有轨电车的精密齿轮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实践才能让文化血脉和科技脉搏永续跳动。


初二(4)班 宋子禾


640 (3).jpg


踏入园博园的那一刻,仿佛一脚迈进了江南的诗意画卷。园内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每一处都透着精致与雅致。

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苏州评弹和昆曲。那轻柔的吴侬软语,如潺潺溪流般流淌在耳畔,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心底里缓缓溢出的情感,细腻得让人沉醉。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无不展现出一种从容与优雅,那是岁月沉淀下的韵味。这些艺术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而亲手绘制脸谱的经历,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去接触、去了解,就能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电车基站的参观则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与魅力。这让我明白,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苏州华谊兄弟乐园的欢乐时光,似乎是对整个研学之旅的一种释放与升华。在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这次苏州研学之旅,让我在古今交融中收获了成长。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更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相信,这些收获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日子,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

初二(5)班 严仁甫


640 (4).jpg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转瞬间,这次苏州之行已然结束,但这段记忆仍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非遗文化课程中,昆曲以苏州的明信片闪亮登场,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非遗传承人口中婉转流出,杜丽娘翘着兰花指舞动着水袖,翩若惊鸿,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那用吴侬软语唱出的苏州评弹余音绕梁,悠扬婉转,三弦与琵琶的弦声如同潺潺流水,诉说着人间烟火,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台下的学生们都不禁屏息凝神,专心倾听。在手绘脸谱中,通过一笔一划,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步入有轨电车基地,乘坐有轨电车,望着各处美景向后飞去,让我体会到了苏州工业科技发展之快,了解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发展和环保之间达成平衡,减少污染。

最后一天,来到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影视的奇幻密码,景区的庞大和电影科技的震撼,给我带来沉浸式的视觉盛宴。唐代宫殿的古朴与未来科幻区的科技感碰撞出奇异的美感,来往的同学们无不欢声笑语。

这次苏州之旅,如同一本五彩缤纷的图书,从中,我读出了苏州的柔美与刚烈,古朴与现代,环保与科技……给了我一场难忘的文化与体验之旅。

初二(6)班 陈芯琪


640 (5).jpg


这次苏州研学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在昆曲体验课上,老师优雅地舞动水袖,教我们唱《牡丹亭》的经典片段。那婉转的曲调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但最难忘的还是亲手绘制京剧脸谱的体验——握着细细的毛笔,我的手心直冒汗!老师告诉我们,"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正直"。我小心翼翼地给"关羽"的脸谱涂上鲜艳的红色。描画金色花纹时,我才发现原来戏曲演员化妆需要这么细致的功夫,每一笔都马虎不得。  

漫步平江路,吴侬软语的评弹声从茶馆里飘来。身着旗袍的艺人轻拨琵琶,唱起《苏州好风光》,那柔美的音调让人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画卷。而当我们进入有轨电车的时候,其分布之广泛,技术之领先都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VR技术带我们"走进"了《狄仁杰》的电影场景,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惊叹不已。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老师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苏州之行让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这座城市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古老的化石,而是活在我们身边的瑰宝。

初二(7)班 顾华轩


640 (6).jpg


同学们期待满满,开启了为期两天的苏州社会实践之旅。

有轨电车飞驰之中,轨道旁的绿意与楼宇掠过车窗,智能屏实时跳动的信息,映照着苏州科技化城市建设的步伐。而当步入昆曲剧院,《牡丹亭》的水袖翩跹,瞬间将我们带入古典时空。演员淡粉戏服上的花鸟刺绣随步摇轻颤,婉转唱腔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随后评弹艺人怀抱三弦轻吟《枫桥夜泊》,吴侬软语与寒山寺的钟声在暮色中共鸣。在亲手勾勒京剧脸谱纹样时,指尖流淌的是千年文化基因的脉动。

转场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过山车的极速俯冲,激起此起彼伏的尖叫,肾上腺素飙升后,捧着海棠糕穿梭在电影实景街区,恍若置身光影幻境。

两日行程里,昆曲的兰花指与过山车的钢轨曲线交织成苏州的双面绣。这座城市既留存着评弹艺人用琵琶弦拨动的历史回响,也跃动着有轨电车划破时空的科技光芒。当我们踏上归途,姑苏城已在记忆里烙刻下独特的印记——那是古老戏台延伸向未来的红氍毹,是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相拥时绽放的并蒂莲。


初二(8)班 陈思晏

640 (7).jpg


“女性角色须将右脚置于左脚斜后,展现出一个侧面.......”戏台上,妆造细腻的昆曲老师耐心地示范着动作,声音带了一点昆曲的婉转与苏州方言的雅韵,颇具特色,牵人思绪。

阳春三月,万物伊始,我们携一张春天的入场券,踏上去往苏州的大巴,是研学亦是陶冶情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苏州,不单单是看景,也须将自己沉入古典文化的如梦似幻。

游苏州,不可错过昆曲。一段沉郁婉转的《牡丹亭》过后,如雷鸣的掌声中,台上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我用心听着,看着,跃跃欲试。

讲解告一段落,她邀人上台尝试。我忐忑,既希望上台,又生怕出丑。可那动人的唱腔、优雅的动作似有魔力牵引,我走上台去,碰上老师的粲然笑意,心中紧张顿时如烟消散。

拈起兰花指,侧身,踮脚,展臂.....一时间,面前纷杂的人影渐淡渐消,眼中浮现的,是杜丽娘,是柳生,更是千百年戏里戏外的喜怒哀乐。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那一刻,我仿佛触到了昆曲的脉搏。

游苏州,不可不听昆曲。数百年文化的精华沉淀,一代代天骄将才华肆意泼洒于戏台纸面,一张张纷而不繁的脸谱述说人世兴衰,那台上的演戏人轻舒腰肢,微启朱唇,绣口一吐,便是古今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炽热的情感凝结于短短的唱词里,述不尽的是笑看秋月春风的达观。

什么是非遗?这就是非遗。

我缓步走回自己的位置,握着工作人员奖励的红色脸谱挂坠,流苏轻颤,掌心的冰凉恰映衬苏州文化印记的滚烫。这次社会实践,确是不虚此行。

若有人问起,春天去哪儿玩?答曰:来苏州,听昆曲。


初二(9)班 王梓彤


640 (8).jpg


在苏州这座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中,我参与了一次涵盖有轨电车基地、昆曲与苏州评弹,以及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社会实践。这三处截然不同的场所,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交织力量。      

苏州园博园里的昆曲声起时,水袖翻飞处仿佛打开时光隧道。当《牡丹亭》响起时,我忽然明白"游园惊梦"不仅是杜丽娘的觉醒,更是今人与古典的隔空对话。琵琶三弦的苏州评弹更显精妙,吴侬软语化作姑苏城的烟火气息,说书先生眉宇间的神采,恰似平江路上那些百年老店的鎏金,在岁月里愈发温润。        

翌日踏入华谊兄弟电影乐园,蒸汽朋克的机械巨兽与唐宋街市比邻而居。乘着"天威翼"过山车冲上云霄的瞬间,唐代盔甲与未来机甲在眼前交错闪现。最动人的是《集结号》实景剧场,当爆破的火光映亮观众含泪的眼眸,我忽然懂得光影魔法背后,是这座城市对艺术表达的永恒热忱。       

暮色中登上大巴车,看着高楼间渐次亮起暖黄的灯火。苏州的智慧正在于此:她让昆曲的水磨腔与过山车的尖啸声和谐共鸣,让评弹的琵琶弦与电影特效的电音谱写新曲。将传统化作镜面,倒映出未来的万千可能。      

苏州实践之旅,让每个驻足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它让我看到,科技与人文并非对立,而是共同编织出城市发展的道路,而年轻一代正是这场编织中不可或缺的丝线。

两日行程中,学生们以实践印证理论,用体验深化认知。此次活动将科技探索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厚植了文化自信。我校未来将继续打造“知行合一”的研学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备案编号:苏ICP备10012540号 扬州 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82号
Copyright ShuRen School Of YangZhou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 邮政编码 :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