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九龙湖初中

【行者学院】我的成长——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初二年级行走式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感想(二)

  点击数:   发布日期: 2025-04-15    作者: 初二年级各班

初二(10)班 徐采薇

640.jpg


四月的苏州,微风与暖阳相伴,在这里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之旅让我收获满满。

华谊兄弟电影大世界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这里集互动、趣味、文化与科技于一体,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同学们三五成群,沐着暖阳,漫游园中,了解电影制作,感受科技魔力,收获愉快的一天。

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第二天的非遗文化体验课了。柔美婉转的昆曲,仿佛山间溪水般清脆悦耳。老师传授了几个戏曲身段动作,我和几位同学有幸上台体验学习,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梨园戏班,眼神中满是新奇与专注,跟随着老师的节奏,举手投足间,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奥妙。那梦幻的舞美设计、动人的婉转唱腔、优雅的身段动作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接下来的脸谱绘制课程也让我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到了戏曲知识。
    随后我们参观了有轨电车基站,舒适的乘车环境让人赞叹,有轨电车不愧是科技与交通的创新典范。
    两天的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真正的实践才刚刚开始,宝贵的实践经历会伴随我们——继续前行!


初二(11)班 秦朗

640 (1).jpg


春日暖阳倾洒,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的莘莘学子踏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研学之旅,于探索中邂逅文化与科技交织的绮梦。研学首站,是华谊兄弟影视城。踏入其间,恍若步入时光回廊。古雅建筑鳞次栉比,飞檐翘角似欲凌云,朱漆大门透着庄重。阳光倾落,光影在砖石瓦砾间斑驳,似在诉说往昔繁华。场景搭建处,一砖一瓦皆为故事伏笔。影视产业以创意为翼,翱翔于文化天际,为同学们铺展文化传播的瑰丽长卷,让我们领略文化产业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继而,我们来到园博园非遗基地。多媒体光影变幻,互动环节有趣。在这里,非遗文化与现代潮流相拥,传统的轮廓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可感可知的图景,为同学们徐徐展开一幅融合的美丽的画卷。每一个作品都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都盈满对传统技艺的虔诚热爱。苏州的民俗文化,这一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行程末站是有轨电车基地。载着阳光,载着清风,交通变革、百年变迁,随着铁轨慢慢延伸。

以探索之姿,拥抱多元风华。苏州,一个传统与科技并存的城市,展现了独特魅力。本次研学它不仅是知识的汲取之旅,更是心灵的滋养之行,为同学们的青春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二(12)班 李瑾萱

640 (2).jpg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水巷画卷还未消散,张继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犹在耳畔。姑苏,这座被《吴越春秋》记载的古城,这座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打卡站,此刻在我们眼前展开神秘的面纱。

评弹体验馆里,三弦的泠泠声穿破时空。学习《牡丹亭》唱段时,水磨腔的婉转在喉间流转,忽然懂得杜丽娘“情不知所起”的缠绵,原是江南烟雨浸润出的生命韵律。绘制脸谱时,颜料在石膏胚体上晕开,每一笔勾勒都是对传统美学的解码。当自己的脸谱在镜中浮现,恍然看见传统文化正在青春的面容上绽放新颜。

轻轨基地的银色轨道像一首未完成的诗,在工程师的讲解中延伸向远方。当指尖触碰到电子轻轨的智能操作屏,冷硬的金属外壳下传来电流的震颤,仿佛触摸到城市交通的神经网络。车厢启动时,窗外飞逝的粉墙黛瓦与玻璃幕墙交替闪现,恍若穿梭在时空隧道。这列驶向未来的列车,载着我们对智能交通的想象,也载着古城的记忆奔向远方。

返程的车启动时,晚霞中的苏州城宛如一幅正在渲染的工笔画。古城墙的轮廓与天际线的高楼温柔相拥,评弹的余韵与轻轨的轰鸣在耳畔交响。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懂得,真正的成长不是选择传统或现代,而是学会在时光的长河里打捞智慧的珍珠,用年轻的双手将它们串成通向未来的项链。当我们既能用科技丈量世界,又能以文化滋养心灵,这样的青春,才是对“强国有我”最生动的注解。

初二(13)班 戴子萱

640 (3).jpg


这两天,我们开展了一次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这次研学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让我们在娱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首站来到华谊兄弟电影乐园。一进入园区,我们就被那些熟悉的电影场景所震撼。在电影工坊区域,我了解了电影拍摄的幕后花絮,认识到一部优秀电影背后需要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对科技的力量有了全新认识,还体会到了电影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第二站是苏州太湖园博园,我们开展了一场别出生面的“听昆曲,品评弹,画脸谱”体验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非遗展品全景式呈现我们眼前。之后,我们有幸欣赏到昆曲表演。讲演老师将《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表演苏州评弹的老师更是让我沉浸在吴侬软语的魅力之中。音乐和表演传递的情感直达心底,这种传统艺术的感染力让我深受触动。

最后一站是有轨电车实验基地,这里展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先进技术。讲解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有轨电车的运行原理、信号系统和安全保障措施,后来更是亲身体验了有轨电车,让我们不禁感叹科技的快速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勇于创新,我们应该学习各种知识,培养综合素养,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这次研学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激发了我对知识和探索的热情,真是受益匪浅。

初二(14)班 卜彦梓

640 (4).jpg


苏州,是一个被历史与文化深深浸润的地方,光是听到这个名字,就能让人仿佛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古老韵味。带着满心的期待,我们初二年级一起踏上了前往苏州的研学之旅。一路上,欢声笑语回荡在车厢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苏州的种种美好,把所有对未知的憧憬都融入到了这欢快的氛围中。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华谊兄弟影视城,在影视城内,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各个拍摄场景,了解了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在游乐城里,我和同学们尝试了各种玩乐项目。我们不仅体验到了刺激与快乐,更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遗馆里,昆曲老师云手轻扬,水袖在空中划出丝绸的河流,深深吸引了我们。随后,我们自己动手绘制脸谱,感受昆曲文化。

第三站,我们来到苏州有轨电车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色彩鲜艳的电车,它们静静地停在轨道上,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到,有轨电车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对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兴趣。

历史与文化相交织,知识与欢乐相伴随。两天的研学之旅让我们用双眼去探索发现姑苏的古与今,用双手去实践体验非遗工艺的精巧博大,更深深体会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初二(15)班 高欣悦

640 (5).jpg


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让我踏上苏州,开启独特之旅。

初到苏州,我们直奔华谊兄弟影城。“星光大道”满是电影风情,“华谊兄弟电影工坊”里,我体验绿幕拍摄、动作捕捉,感受电影制作的奇妙。“通天帝国”的通天浮屠巍峨,“狄仁杰之鬼市探秘”超刺激;“太极区”的“天威翼”过山车和“特洛伊木马”,一个惊险,一个新奇,乐趣十足。

第二天,我们来到电车基地。在工作人员热情讲解下,我了解了电车发展历程、内部构造与运行原理,知晓了电车背后的故事。

最难忘的是体验苏州非遗文化。在非遗馆,我见识到“百戏之祖”昆曲的魅力,演员演绎《牡丹亭》,带我走进浪漫世界。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弦乐交织,诉说着人间百态。我们还亲手绘制脸谱,每一笔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次苏州之行,我收获满满,游乐场的欢乐、电车知识、非遗文化的韵味,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初二(16)班 王哆啦

640 (6).jpg


4月9号,学校带着我们开启了行走的课堂,前往了苏州。第一天我们去了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坐上过山车,我看见苏州阳澄湖畔的盛唐楼阁与欧式城堡交织成奇幻的画卷,风把欢呼声揉碎成闪亮的星子,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暮色时分,我们走进鬼屋,恐怖的氛围吓得我们抱作一团尖叫。可当寻找到出口时,我们相视而笑。原来最难忘的不是惊悚体验,而是伙伴们掌心的温度。

在“电影工坊”亲手操纵威亚飞过绿幕时,威亚衣勒得肋骨生疼,但听着导演喊“卡”的刹那,望着监视器里自己“翱翔”在云端的画面,忽然对荧幕背后的无数双手生出敬意。那些吊威亚磨破皮的武行,调试轨道摄像机的技术员,调整打光板的美工,他们才是真正的造梦师。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有轨电车基地。在轮对测量室,技术员用千分尺校准车轮踏面的样子,让我想起外婆用木尺丈量绸缎。直径860mm的车轮悬浮在激光检测仪中,精密到0.01毫米的公差控制,竟与苏绣里的劈丝技艺异曲同工。之后,我们还亲自坐上了电车,直观地感受了其方便与快捷。下午我们听了关于昆曲的课堂,并且动手绘制了脸谱。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开心的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

暮色中登上返程大巴,回忆着两天快乐的时光,我们都意犹未尽。这次研学像一颗闪亮的星,很多年后,仍然会在我的天空眨眼。


初二(17)班 张凌菲

640 (7).jpg


阳光透过树与叶间的缝隙,洒露在忙碌而兴奋的身影上。我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苏州实践的征途。

我们先是参观了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是由华谊兄弟集团斥巨资重点打造、以自持电影知识产权为主题的世界级电影文化体验项目。此番游玩,我们了解到了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过程,体会到影视剧中各个角色的艰辛与不易。

翌日,我们到访了有轨电车基地。所谓有轨电车,就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我望着眼前一个又一个的电车,心中只赞叹祖国的科技富强。随后,我们体验了苏州城市电车,望着车窗外宜人的景色和都市风情,感慨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进非遗文化馆,耳边响起熟悉的昆曲——《牡丹亭》,那是昆曲艺术家再用她那美妙的歌声浸润着大家的心灵,这就是非遗文化的魅力。而后,我们又迎来了万众瞩目的苏州评弹,琵琶与三弦的乐音氤氲,不愧是“古城苏州精才出,评弹艺术韵魂存”。

最后,我们绘制了自己心仪的脸谱,将本次研学之旅推向高潮。实践出真知,社会才是学习大课堂。在此,我们的心灵与文化科技相碰撞,碰撞出绚烂多彩的火花。


初二(18)班 徐嘉睿

640 (8).jpg


暮春的姑苏城浸润在烟水气里,白墙黛瓦映着运河波光,恍若一幅洇了墨的工笔长卷。我们穿梭于霓虹璀璨的华谊影城,触摸过电车基地的金属骨骼,却在平江路转角处与六百年评弹声腔撞个满怀,方知这座古城最动人的情致,原是藏在传统与现代交叠的褶皱里。

华谊影城的喧嚣如潮水涨落,过山车在天际划出银亮的弧线,游客们追逐着数字光影的狂欢。可当我在电车基地看见工程师们用标尺丈量毫米级的误差,忽觉这精确的秩序之美,恰似寒山寺檐角悬挂的铜铃,每个角度都凝结着千锤百炼的匠心。最惊艳莫过绘脸谱时,朱砂与石青在宣纸上洇染,吴门画派的清逸竟与京剧的浓烈浑然天成,令我想起沧浪亭中"清风明月本无价"的楹联——艺术本无藩篱,心至则灵犀自通。

暮色里听评弹艺人拨动三弦,那尾音袅袅攀上虎丘塔尖,与远处有轨电车的汽笛声竟谱成奇妙的二重奏。原来姑苏的魂魄不曾被霓虹稀释,科技与艺术恰似双面绣的经纬,在时光织机上交错成锦。归舟扬帆时,我怀抱着画满脸谱的绢帛,恍惚见千年运河倒映着姑苏新旧交织的面庞,一半是评弹水磨腔的温润,一半是硅晶片折射的虹光。

备案编号:苏ICP备10012540号 扬州 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82号
Copyright ShuRen School Of YangZhou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
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 邮政编码 :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