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我与院士面对面”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唐炜校长在活动中要求大家学习“大科学家情怀”,立下科学报国之志,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写下来学习感悟。
学习院士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薛绥之
今天有幸聆听方开泰院士的讲座,这位美国统计协会院士的学术履历让我心潮澎湃。从扬州中学到北京大学,从中国科学院到耶鲁、斯坦福,他的学术足迹跨越山海,却始终闪耀着对统计学的赤诚热爱。这位头发花白的长者,以八旬高龄仍在科研一线耕耘,用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跨领域创新精神,攻克了多项国家级难题,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洪流。
他分享的求学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从青春年少时埋首数理基础,到古稀之年仍坚持学科交叉探索。他提到年轻时为攻克多元统计难题,曾连续数月在研究所里与多名院士一起计算解决。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穿透岁月直击人心。
唐校长在讲座尾声的寄语尤为振奋人心,此刻我豁然开朗:学习的意义不在功名利禄,而在以所学为笔,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方院士的背影让我看到未来的自己——当岁月染白双鬓,仍能以知识为刃,为祖国的统计事业开疆拓土,用青春热血浇灌科技强国的梦想之花。
我与院士面对面
赵明杰
今天我有幸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参加了我们扬中校友、世界著名统计学家方开泰院士的讲座。
方院士年过八旬,头发花白,但仍精神矍铄。他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向我们讲述了他年轻时的经历。方院士在扬中读完初高中,然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又赴美深造。回国后就一直致力于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所讲的“均匀实验设计”。
方院士曾经参加了估测导弹威力和落点的计算工作。因为当时计算机技术的落后无法做到有效计算。于是方院士和搭档王元院士一起,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攻坚克难,这才有了“均匀实验设计”的诞生,他对中国导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方院士还鼓励同学们:我们的路还很长,要成长为堪当民族大任的栋梁之材。他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也应当向方开泰院士学习,不怕困难,勇攀高峰。未来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探索科学之美:听方开泰先生讲座有感
李霏白
当方开泰院士站在树人学校学术报告厅讲台上讲述均匀设计理论的诞生过程时,我深受触动。听了方院士的介绍,我了解了均匀设计理论以其简洁优美的数学结构,在实验设计领域开辟了一条高效路径。这种实验设计方法以数论为基础,通过在实验点之间实现"均匀分散"来获取最大信息量,展现了数学的简洁与实用之美。
在讲座中,方院士还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他经历了特殊年代的坎坷,但并未被偶然的命运波动所困,而是以数学家的思维继续研究。他的这种执着精神深深打动我。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特别强调科研工作要"甘坐冷板凳",这种专注和坚持正是当下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通过这次讲座,我不仅了解了均匀设计这一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方院士将深奥的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科研创新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需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意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学习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聆听院士讲座,感悟知识力量
朱欣彤
在知识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今日,我校有幸邀请到毕业于扬州中学和北京大学的统计学家方开泰院士,这场讲座无疑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次极为珍贵的邂逅。
方院士的讲座,是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盛宴。他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积淀,将原本复杂晦涩的统计学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从统计学的前沿研究,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方院士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的见解与经验。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都在他的讲解下变得鲜活生动,让我深刻感受到统计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与力量。
这场讲座不仅让我收获了专业知识,更让我领略到一位学者的智慧与担当。方院士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无私奉献,深深触动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价值,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努力用知识创造价值。
这次与院士的近距离接触,也让我对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就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每一个人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所积累的点滴,都如同繁星中的一颗。当这些繁星汇聚在一起,便能照亮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漫漫征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责任。
未来,我将以方院士为榜样,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学术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努力成为那繁星中的一颗,为知识的星河增添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真理的微光中看见永恒
顾友澄
方开泰院士的讲座如一道光,照亮了科学探索的深邃与壮美。这位学术巨匠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那些为真理而辗转反侧的夜晚,那些在实验室里与数据对话的晨昏,构成了一个科学家最朴素也最崇高的生命图景。
方院士身上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传统。当他说起年轻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家对民族的责任担当;当他谈及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统计学科研教学第一线时,我感受到的是对真理的虔诚敬畏。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选择,正是当代青年最应该传承的精神基因。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科学探索更需要纯粹的热爱与坚守。方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是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那些繁复的公式之中,蕴含着改变人类生活的无限可能。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守护心中那簇真理的火焰。
当方院士鼓励我们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时,我感受到一种超越职业选择的使命感。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一代更应思考如何将个人才华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贡献。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院士,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一颗推动社会进步的螺丝钉。
走出报告厅,阳光格外明亮。方开泰院士的话语仍在我耳边回响,那是一位老科学家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怀抱科学报国的理想,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让真理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记听方开泰院士讲座有感
李婧雨
四月中旬的风抹去了心中的烦躁,漾出了一丝丝悠悠涟漪。
春季,正是花开时节,更是回望母校的好时机。
听闻方开泰院士的莅临,心中不免泛起了几丝波纹,是对其来访的思考,更是对其形象的憧憬。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还未瞧见院士的身影,同学们就纷纷起立,为其鼓掌。掌声散去,心中的朦胧也随之挥洒而去,俊秀而和蔼的背影勾勒出了老者的慈祥面孔,如同一株紫鹃花于风雨中巍立。
听,是风的屏息声,更是旁人的心跳声。
话音响起,微鬓的白发矗立着,是那段意气风发的年代,更是那“莫等闲”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峥嵘岁月。我听见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瞧见书桌上交错的书页间所擦出的火花,是团队间鼓励的话语,更是家人无形中所产生的思念。
白云拂晓,火烧云踏破天际,如同凤凰涅槃重生,与乌黑的雁群摩肩接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太白的洒脱与自信,更是孔夫子对学术的专研与探索。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是院士对国家的赤子之心,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新时代少年的寄托。
“啪”,是热血沸腾的击掌声。
“啪”,是为国赴力的拍案声。
与真理对坐:方开泰院士讲座中的生命对话
陈士喆
那天午后,阳光斜斜地穿过礼堂的玻璃幕墙,在座椅上织就细密的金网。当方开泰院士缓步走上讲台时,我忽然想起古希腊学园里穿梭的智慧之光。这位八旬学者清癯的身影,像一卷被岁月浸透的竹简,在讲台上徐徐展开中国统计学的百年长卷。
一、真理的摆渡人
方院士讲述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故事时,目光里跃动着少年般的热忱。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车间劳动间隙推导公式,用包装纸演算数据,这些细节让艰深的统计学原理突然有了温度。投影仪上的论文手稿泛着淡黄,微分符号与积分符号在稿纸边缘相互追逐,记录着一位学者在知识荒原上拓路的足迹。
当他谈及"均匀设计"理论时,声音陡然清亮。这个将数论与试验设计完美融合的原创理论,在航天器热防护系统优化中绽放异彩。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学术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灵光乍现,而是将生命的年轮刻进科研年表的漫长修行。
二、智者的谦卑
互动环节的意外提问让全场屏息。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传统统计学的冲击"时,方院士扶了扶眼镜,笑纹里盛满智慧:"年轻人,统计学不是神庙里的祭器,而是流动的江河。我研究均匀设计三十年,每次重读欧拉的《无穷分析引论》都有新收获。"他身后的投影切换成泛黄的《九章算术》书影,古老的算筹与现代算法在光影中奇妙共鸣。
有学生递上写满推导的笔记本,院士竟认真翻阅了五分钟。"这里可以考虑引入蒙特卡洛方法",他在页边写下建议时,钢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清晰可闻。这种对待后学的庄重,比任何学术报告都更震撼人心。
三、星光的重量
散场时暮色已浓,院士被学生们簇拥着走下台阶。路灯将他清瘦的影子拉得很长,宛如一株倔强的老竹。我摩挲着笔记本上他签名的"学海无涯"四字,忽然懂得所谓"院士"二字的真正重量——不在于头顶的桂冠,而在于将毕生心血熔铸成知识的薪火。
那些在报告厅里纷飞的演算纸,那些在提问时颤抖的声线,那些在签名时微颤的笔锋,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学术的圣殿没有神坛,只有无数求知者用生命搭建的天梯。当我们与院士"面对面",本质上是与人类最纯粹的求知精神促膝长谈。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从商高的勾股定理流向今天的量子计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